现在位置:首页 -> 就业指导 -> 职场故事

三种境界决定了你是“上等人”、“中等人”还是“下等人”

来源:慧人原创    作者:Fcrc114.Com
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创造了“境界”之说。王老先生说,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
"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"此第一境也。
"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"此第二境也。
"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"此第三境也。
文章的好坏不在于结构是否合理,也不在于文彩是否飞扬,而是“境界”。境界高,则“自成高格”。
王国维的“境界说”启发了许多人,如果按照王老先生的“境界说”分析进入职场的人,其实也正是“境界”决定了你是“上等人”“中等人”还是“下等人”。
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,仅仅是考虑为什么同样的努力和付出,让起点相同的人最终的结果却天差地别。
同样进入政府机关,20年后,“下等人”是科级职员,“中等人”成了处级干部,“上等人”则成为局级领导,有的甚至级别更高。
进入企业,20年后,“下等人”是部门经理,“中等人”是分公司或事业部总经理,“上等人”则是董事总经理或董事长。
投入商海,20年后,“下等人”是个体户,“中等人”是中型公司老板,“上等人”则成为大型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老板。
“上等人”“中等人”“下等人”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境界。
“下等人”一直处于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境界,一直以“自我为中心”,考虑是自己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努力才能更好适应社会或组织。
“中等人”则处于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境界,以“他人为中心”,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满足组织的需求,成为“领导眼中最合适的人选”。
“上等人”则处于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境界,以“时刻意识到自我角色以他人为中心”,考虑的是如何成为“组织或企业的唯一人选”。
“下等人”总是从自己出发,“中等人”总是从他人出发,“上等人”总是从组织出发。
如果你仅仅是忙于自己的事情,最终你也只能成为“下等人”;
如果你做的事情更多是为部门服务,最终你有希望能为“中等人”;
如果你做的事情考虑的问题都是从全局出发,那么恭喜你,你拥有成为“上等人”的潜力。
马云因为“让天下不再有难做的生意”在事业上成为“上等人”,某城市房地产老板,“以他人为中心让政府、银行、建筑公司、设计公司等产业链企业都赚到钱”,成为“中等人”,更多的普通人则“斤斤两两计较自己工作”同时又“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”,则变成了“下等人”。
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,这不是一句广告,这是境界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,想成为成功人士,越早“忘记自己”就越容易成功。
为他人服务,让你具备成为“中等人”的潜质;为组织(行业、国家)服务,让你具备成为“上等人”的潜质。
从今之后,不再仅仅为自己做事情,要为他人做事情,要为组织做事情。要学习管理自己的境界。

收藏此页